會員登錄
堅守40年終成上市公司,老總多次押上身家性命
浙江大東南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東南)地處“西施”故里——浙江諸暨,北鄰杭州,東接寧波,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全國農村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這家將近40年的民營企業,如今仍然煥發著“常青樹”的活力,靠的到底是什么? 5月14日,記者來到大東南找到了答案。
對薄膜的鐘愛,黃水壽一捧就是39年。
39年前,如今屢登福布斯的黃水壽,還是浙江省諸暨市璜山鎮一名小小知青,因一定的管理能力與學習能力,在當地農村擔任生產隊長。1975年,改革開放前夕,他當上了村上一家塑料印刷廠的廠長,這就是今天大東南的前身。
當時企業規模極小、生存狀況堪憂,臨危授命的黃水壽自建廠房、自找通路,1988年,他遇到了企業與人生的第一次博弈——手工生產效率太慢,必須向自動化生產邁進。
黃水壽押上了身家性命,借遍了所有能借到的錢,籌集了10萬美金,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從日本買回了第一臺洋設備。
“這筆錢來之不易,相當于那時候諸暨市一年的經濟收入。”正是這臺設備,讓我國出口紡織品穿上了華麗的外衣,大東南也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獲得了百萬元的年利潤。與此同時,“技術創新”四個大字深深地烙在了黃水壽的心底。
經過10多年的摸爬滾打,小工廠的規模一步步擴大,產品類型也不斷增多。
1994年,黃水壽開創了浙江省鄉鎮企業兼并大中型國有企業先河。根據調查集團公司經營戰略的需要,公司先后兼并了“諸暨錦綸廠”、“諸暨璜山磚瓦廠”、“國有紹興鍍鋅鋼管廠”等企業,“浙江大東南集團”雛行初現。
這一壯舉,又恰遇中國新一輪企業格局重組的開端,又一次,黃水壽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
1992年,浙江民營經濟迎來了第一次飛躍,大東南也迎來時代“拐點”。
中國加入WTO的90年代,中國塑料包裝材料和發達國家的尖端產品差距明顯。為奮力趕超,黃水壽再一次不惜用盡二十年的全部積蓄,外加6000萬銀行貸款共計2000萬美元從德國布魯克公司引進國內第一條雙向拉伸BOPP薄膜生產線。
大手筆投入的97年,正是亞洲金融風波爆發之時,周圍很多人都好言相勸他不要冒此風險,但是黃水壽清晰地認識到,僅僅依靠國外技術,是無法真正長久生存下去,自主創新才是企業發展必由之路。
“機會不等人,那個時候,直覺告訴我,大投入就會有大產出。”然而,這個敢吃科技螃蟹的人,卻沒意識到“投入與產出所成的正比并沒有來得那么簡單”。
由于投資過大,企業流動資金一時不足,為確保實業健康運轉,大東南把兼并的諸暨錦綸廠所在的,當時可以用作商住開發的108畝土地低于收購價緊急出讓,所得的3000萬資金全部投入到了BOPP薄膜的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中,終于在98年末,薄膜機變身“印鈔機”,新技改項目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還貸的奇跡。
最近五年,黃水壽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打造高端品牌為重點,力求在國際高價值市場和國家戰略性領域有所突破。在做強做精原有產品的同時,重點向汽車動力電池、電子工業、醫療器械、軍工等包裝新材料、新能源方向發展,支撐國家戰略性新興行業的發展。
經過40年的積累,如今大東南已成為百億級的集團企業。從前年開始,黃水壽又拿出全部利潤投資13.5億上馬十條鋰電池隔膜生產線,向新能源進行第三次轉型升級。
“十年磨一劍”的上市之路
黃水壽的上市故事,與他的企業之路相比,出奇的艱難。
2002年7月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由香港上市發行H股;2003年H股跌倒八千點,公司主動放棄H股發行,轉為境內申請A股。2004年6月23日,經中國證監會第39次發審委會議審核通過,后因國家股改而暫停發行新股。通過銀行貸款籌集資金8億元,對6個募投項目進行了提前投入。
種種主客觀原因似乎都在刁難著大東南和黃水壽,對此,他表現的相當淡然,甚至抱著感激的態度來看這上市路。他感激因這10年時間,給了企業更多的學習與實踐機會,給了他足夠的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思考未來方向的時間。實踐證明,大浪淘沙下,重新回顧并拾起那最初的“企業家精神”,才是拯救所有企業沖出危機巨浪的諾亞方舟。
對薄膜的鐘愛,黃水壽一捧就是39年。
39年前,如今屢登福布斯的黃水壽,還是浙江省諸暨市璜山鎮一名小小知青,因一定的管理能力與學習能力,在當地農村擔任生產隊長。1975年,改革開放前夕,他當上了村上一家塑料印刷廠的廠長,這就是今天大東南的前身。
當時企業規模極小、生存狀況堪憂,臨危授命的黃水壽自建廠房、自找通路,1988年,他遇到了企業與人生的第一次博弈——手工生產效率太慢,必須向自動化生產邁進。
黃水壽押上了身家性命,借遍了所有能借到的錢,籌集了10萬美金,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從日本買回了第一臺洋設備。
“這筆錢來之不易,相當于那時候諸暨市一年的經濟收入。”正是這臺設備,讓我國出口紡織品穿上了華麗的外衣,大東南也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獲得了百萬元的年利潤。與此同時,“技術創新”四個大字深深地烙在了黃水壽的心底。
經過10多年的摸爬滾打,小工廠的規模一步步擴大,產品類型也不斷增多。
1994年,黃水壽開創了浙江省鄉鎮企業兼并大中型國有企業先河。根據調查集團公司經營戰略的需要,公司先后兼并了“諸暨錦綸廠”、“諸暨璜山磚瓦廠”、“國有紹興鍍鋅鋼管廠”等企業,“浙江大東南集團”雛行初現。
這一壯舉,又恰遇中國新一輪企業格局重組的開端,又一次,黃水壽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
1992年,浙江民營經濟迎來了第一次飛躍,大東南也迎來時代“拐點”。
中國加入WTO的90年代,中國塑料包裝材料和發達國家的尖端產品差距明顯。為奮力趕超,黃水壽再一次不惜用盡二十年的全部積蓄,外加6000萬銀行貸款共計2000萬美元從德國布魯克公司引進國內第一條雙向拉伸BOPP薄膜生產線。
大手筆投入的97年,正是亞洲金融風波爆發之時,周圍很多人都好言相勸他不要冒此風險,但是黃水壽清晰地認識到,僅僅依靠國外技術,是無法真正長久生存下去,自主創新才是企業發展必由之路。
“機會不等人,那個時候,直覺告訴我,大投入就會有大產出。”然而,這個敢吃科技螃蟹的人,卻沒意識到“投入與產出所成的正比并沒有來得那么簡單”。
由于投資過大,企業流動資金一時不足,為確保實業健康運轉,大東南把兼并的諸暨錦綸廠所在的,當時可以用作商住開發的108畝土地低于收購價緊急出讓,所得的3000萬資金全部投入到了BOPP薄膜的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中,終于在98年末,薄膜機變身“印鈔機”,新技改項目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還貸的奇跡。
最近五年,黃水壽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打造高端品牌為重點,力求在國際高價值市場和國家戰略性領域有所突破。在做強做精原有產品的同時,重點向汽車動力電池、電子工業、醫療器械、軍工等包裝新材料、新能源方向發展,支撐國家戰略性新興行業的發展。
經過40年的積累,如今大東南已成為百億級的集團企業。從前年開始,黃水壽又拿出全部利潤投資13.5億上馬十條鋰電池隔膜生產線,向新能源進行第三次轉型升級。
“十年磨一劍”的上市之路
黃水壽的上市故事,與他的企業之路相比,出奇的艱難。
2002年7月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由香港上市發行H股;2003年H股跌倒八千點,公司主動放棄H股發行,轉為境內申請A股。2004年6月23日,經中國證監會第39次發審委會議審核通過,后因國家股改而暫停發行新股。通過銀行貸款籌集資金8億元,對6個募投項目進行了提前投入。
種種主客觀原因似乎都在刁難著大東南和黃水壽,對此,他表現的相當淡然,甚至抱著感激的態度來看這上市路。他感激因這10年時間,給了企業更多的學習與實踐機會,給了他足夠的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思考未來方向的時間。實踐證明,大浪淘沙下,重新回顧并拾起那最初的“企業家精神”,才是拯救所有企業沖出危機巨浪的諾亞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