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依靠技術創新 打造“綠色造紙”
自主創新,讓草漿造紙“綠”起來
用草來造紙,是我國的一大發明。但一直以來,草漿造紙卻讓人愛恨交加。
一方面,草漿的造紙成本明顯低于木漿,我國用于造紙的木漿原料七成多依靠進口,價格最高時曾達1000美元/噸,而各類秸稈資源豐富,每年有4.9億噸可用于造紙,噸漿成本不足3000元。
但是,另一方面,草漿造紙帶來的環境污染很難處理,上世紀末受制于當時的技術回收手段,草漿蒸煮產生的黑液多半未實現達標處理,甚至出現“一個草漿廠污染一條河”的景象。一時間,低水平的草漿造紙淪為亟需淘汰的落后產能。在當時,因環保難以達標,泉林也被列入關停的“黑名單”。
面對草漿造紙這塊難以下咽又難以割舍的“雞肋”,泉林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李洪法認為,只有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突破制約瓶頸。
從1998年起,泉林累計投入30多億元致力于秸稈清潔制漿造紙循環經濟的研究與開發。十年磨一劍,他們終于研制出“秸稈清潔制漿新技術”、“環保型秸稈本色漿制品技術”、“秸稈制漿廢液精制有機肥技術”三項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破解了困擾造紙業多年的最大煩惱。“有了科技支撐,這秸稈是越嚼越甜!”李洪法把自己的產品喻作“不砍樹的紙”。
目前,泉林圍繞秸稈制漿循環經濟模式研究開發了195項專利技術,其中有153項專利(123項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建成了集“物化+復合曝氣+厭氧+好氧+深度脫色+人工濕地”于一體的六段式中段水處理工程,外排水各項指標均優于國外木漿環保標準,實現了每天2萬噸的中水回用。
循環經濟,黑液里淘出“烏金”
在泉林展廳的產品展示柜前,李洪法拿起一小袋黑色顆粒狀的樣品,向記者介紹道:“廢物只不過是錯置的資源。這是從秸稈制漿黑液中提取的黃腐酸肥料,是理想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我們專門成立了肥料公司,瞄準現代農業,拉長了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條。”
泉林嘉有肥料公司負責人郭良進說:“過去處理一噸黑液需要花費400到600元,企業光往里砸錢,還污染環境,費力不討好;現在,我們利用專利技術實現了‘一草兩吃、吃干榨盡’。”
泉林從秸稈中提取出用于制漿的纖維成分后,又實現了對秸稈中高活性生物腐殖酸和作物原生態養分的充分提取,在造出優質紙張的同時,還從黑液里提取出了生物腐殖酸,變成高附加值產品,一噸最高可賣1.2萬元。現在公司年產有機肥料40萬噸,僅此一項一年可實現14億元的銷售收入。施用這種有機肥,可使糧食作物增產10%,降低化肥施用量10%。
一業興帶動百業旺。年消化80萬噸秸稈的泉林催生出秸稈收購業,進而帶動起秸稈收儲和運輸物流業的發展。過去農民一燒了之的秸稈,如今身價倍增。目前,泉林共在山東聊城、菏澤、濟寧等地市以及河南南樂、江蘇沭陽等縣設立了600多個千噸點。按每畝秸稈產量240千克,每噸秸稈價格550元計,每畝能為農民增收130元。眼下,泉林正在建設年處理15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紙漿造紙項目,項目建成達產后,將會為農民帶來8億元的秸稈收入。
多元發展,本色造紙打開新空間
看過泉林本色紙生產工藝之后,就會顛覆“紙越白越好”的老觀念。
泉林參與制定的《紙和紙板亮度(白度)最高限量》國家標準已經在2010年12月1日頒布實施,從國家政策的角度把紙張白度“不準低于多少”改為“不準高于多少”。“不漂白的本色紙已經引起了一些木漿企業的模仿。”李洪法說。
連續3年成為山東省高考試卷專用紙張,通過了美國FDA和歐盟食品級檢測,最近又贏得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高度認可并有意引進……泉林本色紙讓人刮目相看。
泉林利用秸稈纖維的本色漿生產的本色紙,在生產過程經過了特殊工藝處理,不含任何漂白化學藥品和增白劑,不含二惡英。同時,本色漿比傳統漂白草漿節能20%,噸漿節水30立方米至40立方米,每噸生產成本比傳統漂白草漿低1500元,更減少了廢水排放。
同時,泉林還以麥草漿為原料,開發出本色餐具、包裝盒等系列產品,經國外權威檢測機構認定,可作為直接與食物接觸的產品,達到100%的完全降解,成功走入20多個國家的市場,今年上半年,本色紙出口額同比增長13.75%。
“泉林草漿造紙技術的突破,對我國及世界上其他農業密集地區意義非凡。”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黨委書記曹振雷說。
如今,泉林集團已不再只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造紙企業,而成為能夠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
依靠技術創新,泉林不僅實現了真正的轉方式、調結構,還為自身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下一步,他們的目標是把泉林紙業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秸稈制漿造紙和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綜合實力進入全球紙業10強。